给产品命名是一个「可简可难」的事情。
如果是那种「打一枪换一个赛道」的初创公司,考虑到整家公司的寿命都不一定有他们第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那么长,给产品起一个随意一点的名字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对于那些每年稳步发展,同时推出大量产品的品牌来说,如何设计一套科学的产品型号规范,让用户能在第一时间分辨出产品的所属的种类、定位、型号和迭代关系,就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了。
图片来源:intel
作为「混乱邪恶命名法」的重灾区,PC 产品的产品型号命名方式可以说「罄竹难书」,就连像 NVIDIA 这种方便用户花钱的品牌,也搞出过诸如 RTX 4070Ti SUPER 这种「叠甲」玩意。至于英特尔和 AMD,其产品命名方式就更复杂了:
在 10 代酷睿移动平台中,英特尔根据处理器中 Iris 核显的 EU 数,对低压平台的处理器进行命名,带来了类似「1165G7」这种和桌面平台、移动高性能平台两不沾的产品型号。尽管这种做法混淆了 i5 和 i7 在 Iris EU 高低配的具体配置,但至少给消费者一个对比的机会。
而 AMD 就不一样了:
在锐龙刚推出时,AMD 采用了 Ryzen + 等级(一位)+代数(一位)+产品编号(三位)+后缀(X/G)的命名系统,比如著名的 Ryzen R7-2700X 和 Ryzen R5 2400G。但随着 Ryzen 背后的架构逐渐复杂(Zen2/Zen3/Zen3+/Zen4/Zen5),AMD 引入了新的命名方法,改为了 Ryzen + 等级(一位)+年份(一位)+等级(一位)+架构(一位)+特性(一位)+表示 TDP 的字母后缀(e/C/U/HS/HX)。
图片来源:AMD
这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命名方式直接干碎了用户长期以来「比大小」的对比方式,甚至高出过数字更小但产品更新更强的情况。在隔壁英特尔宣布重整移动平台产品线的背景下,AMD 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品牌可以说实属罕见。
不过从最近的消息来看,AMD似乎「知错了」。
更简单的名字换来更多的混乱
前段时间,华硕 Vivobook S 16 系列笔记本的配置页面意外曝光。虽然话说很快就将其下架,但眼疾手快的网友依旧找到了其中的关键部分:电脑搭载了 AMD 尚未发布的、全新命名体系的处理器——AMD Ryzen AI 9 HX 170。
很显然,AMD 这是想复刻英特尔 Ultra 的路线,用一条专门的产品线来凸显 AMD 在 AI 方面的能力: AMD Ryzen AI 大致上就等同于「英特尔 酷睿 Ultra」,但后面的 9 HX 170,我们就需要分类讨论了。
数字位很简单,不出意外的话会延续 Ryzen 3/5/7/9 的产品定位,AI 9 自然是其中相对高端的产品。考虑到 AMD 过去也有 HX 这一后缀,此处的 HX 代表的应该也是最高的 TDP 标定。
图片来源:ASUS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 170 上。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小雷认为这个 170 的「1」应该是产品代数或年份标记,明年新产品就以 2 开头。至于后面的 70,如果是具体算力,那当未来突破三位数后,芯片的名字恐怕又会回到复杂的四位数时代,比如 AI 9 HX 3125。相较之下,我更认为 70 只是另一个产品系列序号,和 AMD 2023 序号中第二位(1/2/3/4/5/6/7/8)的意思一样,最后一位则是产品定位(0/5)。
但这又引来了另一个问题:AMD 常常会在同一代产品中引入不同的工艺,而这套「全新」的命名法则中并未有标示制程工艺的位置。照这么看,这个全新的 AI 编号甚至还不如过去的「7640U」编号法。而且这还只是 Ryzen「主线」的命名方式,根据被曝光的联想新品介绍页,商用产品还保留着 Ryzen PRO 8040/8050 这一套命名体系,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图片来源:Lenovo
换句话说,AMD 只完成了「改名」这一项任务,至于「让产品名变得简单易懂」这个任务,并不在 AMD 的考虑范围之内。
改的从来不只是名字
但如果我们从实用性和经济成本的角度看,AMD 此次品牌升级其实也有他的道理。如果用户对电脑性能有追求,他自然捋得清「7950」「7640U」「PRO 8040」这些产品的关系,品牌升级对他们的意义不大;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AI 3/5/7/9 这样的简化标识名,确实可以大幅降低小白用户对 Ryzen 处理器的挑选门槛。再说了,从第一代重新开始,这确实也符合英特尔酷睿未来的发展方向。
再说了,AMD 也急需与 AI 概念扯上关系。
单纯的游戏性能上,AMD 的处理器已经在多核性能、能效比和集成 GPU 性能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 AI 和机器学习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处理器市场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硬件性能的比拼,更是在于能否为AI应用提供优化和支持。
图片来源:AMD
尽管 AMD 在处理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 AI 领域,该公司面临着一些明显的短板。首先,与竞争对手英伟达相比,AMD 在 AI 和机器学习的专用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方面投入较少。英伟达的 CUDA 平台为其 GPU 提供了强大的 AI 计算支持,而 AMD 尚未推出能与之匹敌的全面解决方案。此外,AMD 的 GPU 虽然在游戏和一般图形任务中表现优秀,但在进行深度学习和复杂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时,其性能通常落后于英伟达的专业 AI 硬件。
其次,AMD 在市场推广和合作方面的表现也不如英特尔和英伟达活跃。这两家公司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策略,已经在 AI 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AMD 虽然开始与一些科技巨头合作,如与 Google Cloud 的合作,但在整体 AI 市场的渗透和影响力方面仍显不足。
而 AMD 通过引入 AI 命名,无疑是要强化消费者对其产品在这一领域能力的认知。
只不过品牌和命名策略的变化只是第一步,AMD 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名,还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以优化处理器架构,提升 AI 运算效率的方式,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 AI 计算需求。
图片来源:AMD
除此之外,AMD 也需要发动其「第三方生态」与 AI、游戏业合作,为 AMD 架构下的 AI 能力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让 AMD 用户无须因「建议使用英伟达显卡」而错过革命性的 AI 应用。
归根结底,AMD 的目标不仅是在处理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更是要成为 AI 技术领域的领导者。这次命名策略的改变不仅仅重新定义其产品,更是重新定义了 AMD 作为科技创新者的身份。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MD的这一策略是否能够成功,将直接影响其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疑,AMD 的这一改变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其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寻求新的增长点的表现。只有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确保在未来的技术浪潮中不被淘汰,而 AMD 的这一步棋,正是在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2024年,AI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车成为黄金场景,“下半场是智能化”成为业界共识。
4月25日,北京车展成为新能源车走向下半场的分水岭,智能化成绝对主角、国产品牌强势崛起、企业家“新车模”成风景线,燃油车、合资车、洋品牌、功能车彻底落寞。
车展期间,雷科技旗下“关注电动车,更懂智能化”的新媒体电车通派出豪华报道团前往北京,进行了系统的一线专业深度报道,一共输出8条视频、8篇深度解析以及海量短内容,全网收获百万+阅读,斩获多篇微信10万+爆款(真实流量),在行业专业媒体引发较大关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杏宇:给处理器改名,成了AMD进军AI PC的「投名状」?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山东杏宇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标题:杏宇:给处理器改名,成了AMD进军AI PC的「投名状」? 地址:http://www.guangda-graphite.com/news/hangye/542.html